1947年2月27日下午,時近黃昏。臺北市南京西路天馬茶房。中年守寡、帶著一兒一女艱難度日的林江邁守在自己的煙攤旁,招徠顧客。突然,人群開始騷動,等林江邁反應過來時,已來不及跑了,臺灣省專賣局專員葉得根帶著另外9名緝私隊員已將煙攤圍住。林江邁向緝私隊員解釋、哀求,均無濟于事。在拉扯中,一名緝私隊員用槍托將林江邁打得頭破血流。憤怒的圍觀群眾與緝私隊員發生沖突,打傷了緝私員趙子健與警員張啟詳,緝私員傅學通向人群開槍,當場打死無辜市民陳文溪。
當天晚上,部分群眾擁到臺北市警察局和憲兵團,要求嚴懲兇手。28日上午,更多的市民圍攻了臺灣省專賣局。下午,約有四、五百名群眾來到行政長官公署,向行政長官陳儀請愿,竟遭衛兵開槍射擊,當場打死數人。于是事態迅速擴大,游行、示威、請愿很快演化為大規模武裝沖突,一場反獨裁、反專制、反暴行、爭民主、爭自治的運動在全市漫延。陳儀隨即宣布實行戒嚴,派出大批軍警在全市大街小巷巡邏。
臺北市民罷工、罷課、罷市,包圍行政長官公署、警察局、日產處理委員會、電臺等機關,放火燒掉臺北專賣分局,甚至開始搶劫軍用倉庫,釋放獄中囚犯,與軍警不斷發生流血沖突。起義民眾還通過電臺向全省廣播,控訴軍警的暴行,號召人民起來反抗。各地民眾聞風而動,群起響應,圍攻所在地機關、部門。由于當時國民黨剛剛接管臺灣,兵力不足,起義群眾很快控制了除高雄、基隆以外的所有地區,國民黨對整個臺灣省的形勢已失去控制。
二·二八事件規模鎮壓
二二八事件新聞報道
1947年3月2日,臺北市民眾成立“二·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”,并隨后在各地成立分會,代表民眾就事件處理和臺灣的政治改革與行政長官公署交涉。陳儀也派人參加了這個委員會。1947年3月8日,委員會通過其宣傳部長王添丁起草的“三十二條要求”,包括實行地方自治、保障人民基本權益、廢除專賣制度、減免苛捐雜稅等條款,基本反映了臺灣各界人士要求民主和自治的合理愿望。但是,隨著起義規模的不斷擴大,起義隊伍中也混進了一些不良分子,包括與日本關系密切的地方紳士和流氓,他們將三十二條擴大為四十二條,增加了一些不切實際甚至錯誤的主張,例如要求接管行政長官公署等,致使陳儀怒而撤出了派往委員會的代表,并加緊部署鎮壓行動。
早在1947年3月2日,陳儀見形勢不妙,就急電南京:“臺灣發生暴亂,已及全省,形勢危急,請速派國軍赴臺救援?!笔Y介石接報,經與國民黨要員商量,均認定“二·二八起義”是“暴亂”,為防止事態擴大,必須采取果斷措施,進行鎮壓。蔣介石立即電令駐守上海的21軍火速乘船趕赴臺灣增援,并限令于8日前趕到。在國民黨國防部長白崇禧率領下赴臺灣鎮壓。
1947年3月8日中午,21軍先頭部隊在基隆登陸。同日,中共中央通過其在陜北的電臺發表廣播,表示支持臺灣人民的反抗斗爭。先頭登陸部隊遭到起義群眾阻攔后,21軍竟在船上架起機槍向碼頭上的群眾掃射。9日,國民黨主力部隊在血洗基隆后,進駐臺北,與駐守在臺灣南部地區的國民黨“高雄要塞司令”彭孟緝聯手,對起義群眾進行大規模鎮壓。
二·二八事件最終失敗
經過近半個月的艱苦斗爭,“二·二八起義”最終失敗。大批臺灣市民、學生及社會知名人士包括教授、作家、醫生遭到屠殺,確鑿死亡人數難以計算,此外,還有不少人被捕、逃亡和失蹤?!岸ざ耸录幚砦瘑T會”也被當作非法組織遭取締。3月,國民黨還在臺灣進行了大規模地收繳槍支和肅清“暴亂”分子活動。1947年4月24日,國民黨政府撤消臺灣行政長官公署,成立臺灣省政府,陳儀被撤職賦閑,魏道明被任命為臺灣省政府主席。